商业航天大潮起 扬帆启程开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商业航天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17-09-26     信息来源: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

快舟火箭完成商业第一单、天鲲一号成功探路“天基互联网”、打造“五云一车”新格局、建立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盘活社会资本众筹共建……

这是一家老牌军工企业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在商业航天领域书写的新篇章。

布局谋篇 落地有声

“商业航天产业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当前我国航天技术已经到了实现广泛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已经出台,我国发展商业航天大气候已基本形成。”

2015年10月,在航天科工主办的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的精辟阐述,引发广泛共鸣。

近年来,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高红卫的话,指出我国发展商业航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之,航天科工发布了一系列商业航天发展规划——筹建国家级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创业园区,提升快舟运载火箭商业级水平,谋划以天基互联网接入为主要目标的“福星”系统等。频频提及的“盈利”“低廉”“性价比”等字眼让中国航天走下“神坛”,融入普通人可感可知的生活。

2016年,在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航天科工提出计划,主要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实施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再次推进商业航天从“天边”走向人间。

不同于以国家投入为主的传统航天产业发展,航天科工意识到发展我国的商业航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三方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坚持“三创新”的发展思路,着力以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来发展产业,依托航天云网平台设立“商业航天专区”,分批对外发布项目合作与配套协作指南,并按照互惠互利的商业规则选择合作伙伴。

“无论是业内同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创业团队,还是国企、民企、私企、外企,都将一视同仁地合作。”高红卫说。

航天科工副总经理刘石泉表示,商业航天产业除了直接带动卫星、运载火箭制造及发射、通信、导航设备等相关产业发展,未来还将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深入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商业航天,开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商业发射 羽翼渐丰

快舟火箭即为服务商业航天发射而生,五年来,它的飞速发展让中国商业航天巨轮的破冰之旅充满希冀。

2017年1月9日,“快舟一号甲”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成功送入轨道,这是昭示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市场开始腾飞的一次发射。

不同于以往的航天发射模式,此次快舟一号甲是一次“纯商业”航天发射,从签订发射服务合同到完成发射仅历时8个半月。组织模式新、准备时间短等特点让快舟一号甲被认为是中国在商业航天领域迈出的新步伐。这也是快舟系列火箭的第三次发射。此前的2013年和2014年,快舟一号火箭成功送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两颗对地观测卫星入轨,开创了我国用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先河。

与此同时,一系列举措有条不紊,向商业发射的产业化发力,让尚在“起飞”阶段的中国商业航天羽翼渐丰。

2016年2月,中国首家按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在武汉注册成立,公司大力推动了快舟一号、快舟十一号相继签署商业发射订单,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

互联网时代下,为了向小卫星及微小卫星客户提供更新更好的“一站式”客户体验,航天科工还开创了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快舟”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手段,采用标准化思维,引入民营企业高效、灵活的经验及技术,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市场参与,综合提升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

依据计划,运载能力更强的快舟十一号火箭将以“一箭六星”的方式实施首飞。按照“航天质量管理+民企经营体制”相结合的全新研发模式,快舟十一号单台产品生产周期由3个月缩至1个月,综合成本降低50%以上。

高效率、低价格、质量优、服务优,如今快舟点燃了航天界关于商业航天的热议,也让它成为商业航天的代名词之一。

“五车一云” 创新格局

继2017年1月迎来商业航天发射开门红后,2017年3月3日清晨,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首颗卫星天鲲一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举标志着航天科工已具备独立自主研制各类典型空间飞行器及平台的能力,这项能力将被应用到商业航天发射之中。

2016年9月,在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系统提出了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其中,虹云工程脱胎于航天科工早先提出的“福星计划”,计划发射156颗卫星进行组网,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

该工程在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卫星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而“小卫星”“低轨”“宽带”的组合设置,恰恰契合了当下航天商业化的发展需求。

作为三步走计划中的先行者,天鲲一号为推进实施以虹云工程为代表的商业航天计划奠定了技术基础,从而为后续计划的如期、有序开展蹚出一条可行性路径。

除虹云工程外,在各自领域内,飞云工程对应无人机载区域网及其应用项目,快云工程对应临近空间飞艇载局域网及其应用项目,行云工程对应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及其应用项目,腾云工程对应空天往返飞行器及其应用项目,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的五朵“商业航天云”涉及子工程及分系统数千项,预计投资超千亿元,产出超千亿元。

紧随“五朵云”的,是高速飞行列车计划。今年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航天科工宣布已经开展了“高速飞行列车”的研究论证,拟通过商业化、市场化模式,将超声速飞行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相结合,研制的新一代交通工具,致力于实现超音速的“近地飞行”。作为下一代交通系统,高速飞行列车正在酝酿发酵一场改变全人类生活方式的技术变革,有望成为继航天、高铁、核电之后的中国新名片。

目前“高速飞行列车”与“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并列,形成“五云一车”的商业航天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蓝图更加明确清晰。

众筹共建 互利共赢

5年来,“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已成为航天科工发展商业航天的关键,在致力于探索创新航天前沿技术的同时,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也在创造市场机遇和经济价值。

高红卫曾在多个场合阐述航天科工的商业航天概念——要发展商业航天,必须集众人之力,不断突破着传统航天的“围墙”,将航天科工打造成一个“社会的总体院、社会的总体部、社会的总装厂”。

资源汇聚地之一,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今年4月24日,产业基地正式开建,这个占据万亩的园区,正在吸引来自社会的技术、产业、资本等各方面优势力量源源汇入,促进商业航天整体发展。

未来,将有更多社会资源进一步得到开发与运用,航天科工将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和应用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重点发展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主导产业,同步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航天基础产业,辐射带动大数据、智慧产业、智能装备等延伸产业,全力打造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预计到“十三五”末,将有100~150家航天科工及相关企业入住产业基地,实现年产值300亿元。这些领域的优势企业将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里大有作为。

对航天科工而言,乘势而起的商业航天背后,互联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是一股隐秘而强大的推动力。引入“众筹共建”的概念发展商业航天,是航天科工在互联网时代下顺应发展趋势的主动选择。

“众筹共建”作为一种突破传统资金来源渠道的新型融资模式,为整个商业航天大局注入新的活力。2017年1月10日,航天科工联合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首期募集资金25.8亿元已经到位。

2017年4月24日,航天科工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简称航天金租)正式实现业务投放。这个首家航天央企控股的产业系金融租赁公司,由6家央企、地方国企、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首期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

建立专业化的金融公司好比为参与商业航天的企业雇了一个贴身的“金融保姆”,将为商业航天和军民融合中的各类企业提供全周期融资租赁服务。

同时,打破封闭的中心思维,开放与共享的红利正在向更多企业释放,在航天科工打造的我国首个互联网平台INDICS上,已经开辟的商业航天专区吸纳工业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成为商业航天参与者,进而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商业航天产业。

目前,商业航天专区面向业内同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创业团队、金融机构等募集合作伙伴,此举将进一步提高科研资源配置效率和商业航天产能的运作效率。

在大数据时代,共享互联正在点亮商业航天的星星之火。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将散在社会上的千千万万创新创业者聚集在一起,把散在社会上千万个企业里的各种资源整理在一起,利用数据精准寻找商机和用户,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挖掘商业航天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无限福祉。

在商业航天的发展大潮中,未来航天科工还将进一步打造商业航天创新生态圈,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加速发展,进而不断提升中国商业航天在国内外航天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开拓中国商业航天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