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太空中书写“快”的历史——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快舟”任务纪实
发布时间:2014-11-24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报

  

  



  “能否在史上最短的规定时间内发射成功?”、“能否实现花的钱最少,验证的航天技术最有价值?”、“能否在世界航天发射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这些问题萦绕在每一名试验队员的心中,而此时,十秒倒数已经在耳边响起。

  “点火!”随着发动机一阵“怒吼”,“快舟”火箭拔地而起,几十秒后便“穿透”苍穹,消失于天际。

  “太阳帆板展开正常!”最后一个动作顺利到位,“快舟二号”任务圆满成功!

  至此,世界范围内尚无第二个国家成功进行星箭一体发射,先前每个人心中的问题有了答案,也意味着他们创造了历史。除了欣喜激动,一种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自豪感充斥着忘情欢呼的人群,此刻,它属于中国航天人。

  一次验明正身的大考

  立冬不久的西北戈壁,气温已经降到冰点以下,零星的骆驼刺上披了一层薄霜,让寒意更浓,一场“大考”也随之而来。

  用户方要求团队在规定天数内实现成功发射,以证明“快舟”快得名副其实,而这次规定的时间之短在中国航天发射史上尚无先例。

  “快速发射被列入了考核项,如果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即使最终发射成功,也不算完成任务。”梁总设计师说。

  对此,黄总指挥说:“高处不胜寒。当你的状态从‘要成为第一’转变为‘站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要接受人们对你更高的期望,相应的,压力会成倍增长。”

  刚到试验基地,队员们就地卸车,检查大到每一件产品设备,小到每一根电缆工具,确保无隐患。转天,厂房里,各系统产品、设备开箱就位,电缆铺设,发射车、遥测车状态恢复自检,工作一件接着一件。

  大家心里清楚这种席不暇暖的节奏缘于何因,所以每个人的红线都是“不耽误考核”。完成流程模拟演练后,一直埋头工作的队员们猛然察觉,发射就在眼前了。

  “‘快舟二号”是国家‘863’计划相应工程的收官之战,关系着科研攻关、技术创新能否顺利转向工程化,对‘快舟’未来的命运起到决定作用,大家务必在最后阶段确保万无一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在发射前的质量复查会上强调。

  最后阶段,地面测试自检异常,更换备份设备等小插曲都不时让队员们心跳加速。每个人都像侦探一样查找线索,定位故障,分析原因,解决隐患,复现问题,再回想预想。

  而在发射前的最后一天内,队员们把预案看了又看,还有的在座位上闭着眼睛回想还有哪些地方会出现问题。队伍已经形成共识:“最后阶段,一定要‘小题大做’,出现任何异常现象都要汇报。”

  就这样,“大考”过后,队员们交上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成功当天,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的话中带着激动:“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把一个这么复杂的系统成功送上天,还从来没有过,大家为航天人争了光,也为集团公司后续的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更多可能。”

  圆梦路上走出一支“快响”新军

  “快舟”圆了航天科工10余年来的快速发射卫星之梦,也培养出了撑起国家空天的新力量——我国第一支空间快速响应装备研制队伍。

  作为这支队伍的技术带头人,梁总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最年轻总师之一。他坚信,走别人走过的路,虽然平坦,但永远无法超越。正是这股争强好胜的劲头支撑着这支队伍在未知的研制新路上披荆斩棘。

  要成为执牛耳者,项目团队把宝押在了“创新”上,如此一来,“快舟”身上集中了大量新技术、新方法,令人炫目。同时,研制难度也随之陡升。

  项目“两总”针对每项关键技术分别成立了攻关小组,研制机构还确立了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战略。于是,一个400多人牵引2000多人的包括总体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八大专业,响应快速、运行高效的创新体系有效运行起来。 

  “创新体系中各单位密切的联系使各方共同承担质量和进度‘余量’,从而使运载火箭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梁总介绍。

  要更“快”,就得更“轻”,为此,团队大胆提出了将安全机构的尺寸及重量缩小至现有产品的五分之一,对这个近乎“疯狂”的方案,队员们进行了反反复复近50次试验调试,最终实现了技术和材料的升级更新,并获得一项国防专利。

  重量小,运载能力可不小。经包为民、龙乐豪等八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评定,“快舟”火箭的运载系数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为确保遥测信号的稳定跟踪和数据的可靠接收,单副总师提出了全新的通信链路远距离标校测试方案,他亲自爬上火箭发射塔,高举着几公斤重的信标机,一次次调整测试参数,最终,精准地获取了宝贵的试验数据。

  为满足太空环境要求,试验队为“快舟”打造了千级净化间,以达到每立方米尘埃数少于1000个,没有肉眼看得到的尘埃。液压用的红油要多次过滤,擦零件用无纺绸布……在这里,人们都“患上”了“洁癖”。

  这支队伍要承受的不只是敢为天下先的压力。青年女设计师小陈完成任务踏上归途,几个月的忙碌后终于可以见到家人,满心欢喜,结果却碰上2岁的女儿在医院打针哭得撕心裂肺,小陈一把抱住女儿,痛哭起来。

  负责项目沟通工作的小项,常常不知道自己第二天会在哪个城市,不知道家人电话中的“一切都好”是不是真的如其所说,想得越深,愧意越重。

  “在与‘快舟’相伴的日子里,没有谁能记起自己失了多少次与家人的约定,只有按时到货的物资、一查到底的归零报告、确保到天的节点以及彻夜通明的灯火……”蒋副总指挥说。

  100多次外场试验,200多天加班,600多次现场攻关,2000多份技术文件,3000多个参数调校,这组数据记录着试验队员们的快舟“轨迹”,也铸就了国家空间快速响应能力的基础。

  做一枚有使命感的火箭

  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灾区与外界的道路交通受阻,传统地面通信完全中断,而当时的空间通信监测系统无法迅速给出受灾范围、伤亡情况以及灾区各种地物类型,为灾情评估和救灾决策提供依据更是无从提及。

  “如果有一双‘天眼’能看清灾区该多好。”成了人们的心声,也为航天科工科研人员所铭记。五年后,“快舟”使国家快速布局“天眼”变为现实。

  抗震救灾、突发事件支持、监测环境,从进入轨道的那一刻起,“快舟一号”卫星就成了太空中最忙碌的卫星之一。

  2013年9月,快舟一号卫星入轨,还没来得及绕地球转几圈,就接到了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的任务:对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发生地震的灾区进行成像,为救灾提供支持。一个月后,它又对台湾花莲地震区域的灾情评估提供支持,为开展人道主义救援打通道路。

  2014年3月,马航客机“失联”,“快舟一号”“瞪大眼睛”在疑似海域上空看了11.5万平方公里,最后把尽收眼底的99景数据,共计54.2GB传给了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目前,快舟一号卫星数据图像已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监测方面得到初步应用,主要用于农作物精细分类面积验证、长势及灾害监测面积统计。在钱塘江流域水质监测中,快舟一号卫星也初试身手。

  多年的相伴积累了深厚的感情,队员小胡说:“就像惦记着自己的孩子,一直关注着‘快舟一号’,看到它完成了那么多国家任务,我感到特别欣慰,自豪。”

  由于“快舟”成本可控,进军商业发射,竞争力不凡,也将使军民融合工作向前迈进一大步。“快舟二号”的发射成功很大程度上为“快舟”后续的发展铺就了道路,研制团队已经在为“快舟”“下海”扬帆远航做着准备。

  梁总说:“‘快舟’被这个时代赋予了相应的使命,同时也继承了航天人使命与责任的基因,只要有需要,‘快舟’都能迅速整装出发,不辱使命。”(文/王旭 陈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