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打造地灾监测的“国家队”
发布时间:2010-10-09     信息来源: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
 

今年年初,航天科工惯性公司的技术人员在重庆安装测斜仪监测山体滑坡。刘建平 摄


        9月15日,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研发中心正式挂牌运行。该中心以航天科工惯性公司研发中心本部为核心、集团公司相关院所协作平台为支撑、外部技术合作圈为辅助,开始在预防地质灾害等领域寻求更大的作为。 
硬件过硬 人才济济
         翻开惯性公司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发展的历史会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起,惯性公司的前身就在随钻测斜仪、连续测斜仪和钻孔测斜仪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不但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还为三院军民融合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多年来,该公司每年投入近千万元进行新技术研究、论证及工程化应用,开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钻井、测井及岩土工程监测领域。近年来,该公司研制的钻孔测斜仪应用于岩土工程领域,实现了对建筑物(高层建筑、大坝、地下工程等)、基坑、边坡的倾斜及沉降的变形监测,并相继研制出沉降仪、固定式测斜仪、测斜测扭仪等产品,应用领域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虽然成绩喜人,但从测斜仪到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其间所经历的变革很艰辛。由于体制和人员的调整,研制工作一度陷入困境。据该中心有关人员透露,2008年,负责该方面技术的人员仅有四人,而且工作条件十分有限,仅有的工作间不到30平方米,但就在同年6月,通过连续奋战,他们生产出5套钻孔测斜仪捐赠给汶川地震灾区,成功应用于唐家山堰塞湖150米超高坝体的监测。
         2009年,该团队增加到10人,经过9月-12月的昼夜奋战,他们将3套整合了雨量、深部位移、地表裂缝、孔隙水压四项指标的地灾监测系统交付给重庆市各监测点,应用效果很好,得到了各方的赞誉。
        如今,新成立的研发中心拥有300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室,人员达到20人,拥有岩土类、地质灾害监测类两大技术完备的研发体系,涵盖了坝体、路基、露天煤矿监测及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等多个领域。 
荒郊野外 监测灾情
        走进该中心,我们会发现这里大部分职工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中有的人有博士学历,其余大部分为硕士毕业生。
        曾经在2009年冬天赴重庆市江津白店子滑坡监测示范点、南川头渡滑坡监测示范点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的技术人员刘建平说:“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
         在今年第九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第五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上,惯性公司与重庆市江津区国土局等单位达成协议,在重庆市江津区、头渡区的三处滑坡点建设监测示范点。
        刘建平作为公司派遣的技术人员,与重庆当地的施工人员一起进行设备的安装工作。面对着接近零度的低温,他和同伴们白天要在野外工作8个小时左右,晚上住在没有取暖设备的老乡家中,阴冷潮湿的天气让他们难以入眠。但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他们在头渡镇设立的监测点不远处就是一座小学,由于借助了精确的监测数据,当地政府在短时间内安装了防滑桩,有力地保障了学校安全。
         刘建平说:“虽然当时很苦,要在大冷天亲手打100多枚铆钉很辛苦,但是,我们的付出保护了校舍的安全,很有意义。” 
目标宏伟 跨越发展
        在以往发展的基础上,新成立的研发中心除了借助三院有关单位在软件、光学成像、系统仿真、无人机辅助监测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外,还将航天科工一院、二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纳入技术协助单位内,积极为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提供一流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全力朝着打造成地质灾害监测领域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国家队”的宏伟目标大踏步前进。
        该中心广泛联合“政、产、学、研”组织,在监测预警系统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提高对地质灾害体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远程实时监测的能力,提高对灾害预测预报的综合能力。相关产品的监测参数、监测对象以及应用领域将得到扩展。产品的工程应用将实现从重点示范应用区域监测到网络示范应用,再到国家级监测网络应用、维护与升级的跨越式转变。
        该中心还将发挥研究成果“孵化器”的功能,积极进行成果推广,真正成为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的重要依托技术力量。(文/唐新培)
 
     (责任编辑:龙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