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窦晓玉: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航天精神文化
发布时间:2010-03-10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新闻网
       
                                                               图为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全国政协委员窦晓玉。

        3月3日下午4点半左右,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大会结束后,从人民大会堂东门走出来的全国政协委员窦晓玉,禁不住抬头看了看对面的国家博物馆。
  在几年前的改建过程中,她坚决反对拆除博物馆进行重建,并在政协会议上与多名委员联手,竭力保护这一见证了新中国各阶段历史的重要建筑,最终使其得以保全。
  这是长期从事建筑行业的窦晓玉委员最感欣慰的事情。从此,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她的重要关注点之一。近来,航天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渐渐进入她的视野。
  
  航天要有一面历史的旗帜
  “中国航天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既是航天发展的见证,又反映了我国当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整个进程和水平,因此极具历史价值。”窦晓玉认为,保护航天文化遗产,可以使其历史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同时可以为航天的继续发展树立一面历史的旗帜。
  历史遗迹是最易进入人们视野的文化遗产。50多年来,中国航天经历了多次重大历史性的变革,留下很多历史遗迹。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人们对航天遗产的保护还仅限于个别单位的自发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专业的规划。
  在窦晓玉看来,首先应对航天遗产进行专业梳理,对航天各个历史阶段发展进行整理,然后在专业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保护。同时,还应从我国当代工业发展的整个进程中来考察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脉络,以便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航天遗产的保护。
  航天器等航天产品也是重要的航天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应该主要反映在收藏上。但目前来看,我国对航天器的收藏形势并不乐观。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进驻国家博物馆,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人们收藏航天器更注重眼球效应。
  国家组织专门机构或者以委托方式来管理航天器藏品被认为是最易实现的保护措施。目前,航天领域许多单位都以展示的形式展出了相当一部分不同发展阶段的航天器,但是其往往以本单位的历史为主线进行分类。
  对航天领域精神遗产的保护,也是窦晓玉所关心的。以航天“三大精神”为代表的航天文化遗产是几代航天人创造的精神财富,更是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软实力的象征。对航天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注重对其实质内涵的挖掘,并让越来越多的公众了解。
  
  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
  “对航天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只是保护行为本身。合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彰显航天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才是保护的真正目的。”窦晓玉如是说。
  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中国当代工业自力更生、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的集中体现。这一精神实质应该在航天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中体现出来。
  航天系统的许多单位从三线地区搬迁到城市后,不忘艰苦奋斗的历史,在三线地区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帮助新职工深刻理解航天精神。
  但窦晓玉认为,这种简单的开发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更多的航天职工通过文化遗产来了解航天。
  工业旅游作为我国新兴的产业,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而航天旅游作为人们最感兴趣的工业旅游之一,亟待开发。
  “如果利用好工业旅游,再结合航天企业可开放的资源,航天文化遗产将更具有可开发利用的价值。”窦晓玉说,“但是,如何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到什么程度,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对于航天旅游来说,必要的投资是国家有关部门和航天企业应该考虑的事情。航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离不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还要关注人们的接纳方式,需要一些现代设施的参与和支撑。
  当前,航天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兴起,航天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显得越来越明显。航天文化遗产不但能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且可以直接成为航天文化创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不久,北京市南城建设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给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航天企业的遗产保护和开发与带来了机遇。
  窦晓玉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保护航天文化遗产,可选择试点单位,组织有关专家对相关遗产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之都的优势,对相关遗产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如果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则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加以推广。(文/陈全育)

      (责任编辑:孙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