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光复兴梦 文化振兴新格局 第三届沈阳创意设计周在沈阳市刘鸿典建筑博物馆举行
发布时间:2019-06-18     信息来源: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三院

6月15日,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中共沈阳市委教科工委、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沈阳创意设计周——“百年新光特展”在沈阳市刘鸿典建筑博物馆举行,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守权,辽宁省沈抚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晔,三院111厂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河海,党委副书记王军参加了开幕式。胡河海在随后举办的“城市建筑设计论坛”上做了题为“一座建筑群、百年复兴梦”的主旨演讲。

第三届沈阳创意设计周,秉承“为城市创意设计”的主题,以东北全方位振兴为背景,策划以“新光百年”为主题的展览和城市与建筑设计论坛,将111厂百年历史呈现出来,聚焦城市更新,吸引更多业内外人士关注参与,共同为111厂发展做好历史文化大文章。本次特展通过文字、图像、影像、现场讲解以及数字模型相结合的方式,亦动亦静的讲述了111厂的历史,通过多幅历史照片和重新拍摄、筛选、梳理的现状照片以及对厂区大小40余座建筑的重新数字建模、图纸展现和影像记录,“百年新光”被全方位呈现,引发了参与活动的专业人士、企业家、投资者以及政府官员共同思考,共谋111厂未来。

作为本次设计周的“主角”,111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群,其前身为1920年张作霖建立的东三省航空处,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被命名为“国营第111厂”,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开创了十数个第一,被誉为“新中国航空航天动力装置的摇篮和国防建设的功勋企业”。111厂北临新开河,西临南运河,与沈阳东塔毗邻,环境独特,内部建设年代横跨近百年,是沈阳最早的航空工业企业、沈阳近代航空及现代航天工业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体现了近现代和当代工业建筑的技术水平和建筑特色,记录了沈阳从民族工业到殖民地时期工业以及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工业建筑的成就与历史。这里有沈阳最早使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之一--1920年建造的东三省航空处办公楼;有体现近代工业建筑的典型结构技艺的1930年代建造的机库建筑;有体现出近代办公建筑布局特点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1930年代建造的满洲飞机制造株式会社办公楼;有结构设计精美的1930-1940年代建造的多座锯齿型天窗的厂房;也有体现建国初期“实用、经济”建筑风格的职工食堂等建筑,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建筑的珍贵缩影。

胡河海在主旨演讲中说:“三院111厂拥有优秀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历史的更迭,也蕴含了奋斗的文化,从五十年代的“只准往上爬、不准往后退”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融入三院,全面推进东北振兴以来,更是提出“实干兴企、主动担当、协同创新,再铸辉煌”,加快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企业向科研生产联合体转型。针对百年厂区建筑的存量资源,111厂成立了沈阳航新科技产业园,开始了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探索和实践。园区一期总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为创业者提供了办公、生产、试验等设施和“一站式”的服务支持。目前有数十家家企业入驻园区,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服务、工业设计四大主导发展板块。园区被确定为大东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沈阳市中小微创业示范基地,辽宁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并多次荣获沈阳市优秀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2019年,111厂以军工科研生产体系为依托,坚持政府与企业、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原则,建设国家级一流高科技产业园,让111厂走向开放并焕发青春生机。”

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一栋栋老建筑,讲述着光荣与梦想。第三届沈阳创意设计周将目光聚焦到111厂,渊源久,意义深。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2020年,111厂将迎来“百年新光”的历史时刻,111厂也将借此机遇,通过对历史建筑再设计、再利用以及功能的再扩展,盘活存量资源,让这些历史文化厚重的工业建筑走向开放、焕发出新的青春。 (文/孙毅 摄/籍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