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乘改革东风 走创新之路——改革开放40年看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航天三江沧桑巨变
发布时间:2018-10-25     信息来源: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

84岁的066基地原主任曹立家至今仍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在他位于武汉市航天花园小区的家中,书架上摆放的近百本日记本里,不仅记载着他参加工作至今40多年的人生经历,也尘封着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航天三江的改革开放记忆。在1979年6月的日记中,当时还是政工部小年轻的曹立家多次提及基地的干部职工对邓小平同志讲话的讨论以及“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等词汇,今日翻阅,时代感扑面而来。

在北京,77岁的退休老专家李高风如今仍活跃在航天科普的一线。在给学生作讲座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过的手摇计算器、计算尺、曲线板等设备和工具是老先生经常展示的物品。每每看到它们,几十年型号研制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痛苦,连同型号试验的重要节点和细节往事都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这些东西都是航天事业艰辛发展历程的见证”。

抚今追昔,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不同年代不同工作岗位的航天三江人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正是由于党中央和上级单位的正确领导以及思想解放和实干拼搏,才使得航天三江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一次又一次难得机遇,在改革大潮中始终劈波斩浪、挺立潮头,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一步步接近全面建成具有航天特色的国际一流军民融合高端装备企业的宏伟目标。

强军梦生生不息

1979年,当改革的春风吹过大江南北,由四部抓总的固体潜地战略导弹也进入了研制的关键期。

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尽快研制出固体战略导弹成为了当时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1965年周总理在中央专委会上明确提出要争取提前搞出固体导弹。同年8月,七机部四院第四总体设计部在内蒙古宣告成立,拉开了我国固体导弹事业从无到有的序幕。

由于该型号是一个复杂系统,技术协调问题极为突出,加之上百家承担任务的单位分布在20多个省市,涉及多个工业部门和军兵种。这种系统间的协调就成为了型号研制面临的最大难题。

1979年8月,由国防科委任命的跨建制、跨地区的总设计师系统召开了首次总师扩大会,型号总设计师黄纬禄主持会议。现在众所周知的“四共同”原则,即“有问题共同研究,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正是在会后根据会议内容总结提炼出的。这28个字一直被航天人所推崇,至今仍是型号协调工作的金科玉律。

四部型号老专家杨德润回忆,正是黄纬禄这位日后的“两弹一星”元勋,带领着型号队伍让“蛟龙”出水、“巨浪”冲天,同时也奠定了型号系列的文化和精神基础。

1982年10月12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在渤海海域发射成功;也是从那天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自行研制潜地导弹、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令世界为之惊叹。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湖北远安,由于既定投资不足、原先计划调整等多种原因,初步建成的066基地面临尴尬境地:型号任务量极其不饱满,单位和职工走到了活不下去的困境边缘。

凭着对强军报国的渴望和搞好基地建设的信念,在基地班子的带领下,型号战线一班人马瞄准国内尚属空白领域的某重点型号系统,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受他们感召,留苏归国的导弹专家王振华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机会,加盟这项研制工程。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陈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调整,允许军品研制有序竞争,同时鼓励发展民品。066基地敏锐地抓住了这些机遇,型号研制在曲折中不断取得新进展。

到了90年代,重点型号终于定型,有力地巩固了066基地的战略地位,也开创了三线基地独立研制生产全武器系统的先例。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时,型号产品顺利通过天安门广场,航天人奔走相告。为这个型号的诞生作出巨大贡献的王振华遗憾没能目睹这一情景,他因罹患癌症于1994年英年早逝。

团结争气、艰苦创业、求实自强、改革创新,这是经历筚路蓝缕、创业图存的航天三江人总结出的“三江精神”,也是他们矢志强军、至诚报国的写照。

时至今日,航天三江研制的型号已经形成系列化发展的新格局,多个型号装备及特种车底盘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阅兵以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航天三江副总经理刘春认为,我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航天精神和型号文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黄纬禄院士提出的“ 四共同”原则一样,都凝练着几代航天人的梦想与激情、奉献与拼搏。

闯荡市场经济大潮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以民养军”思想的指导下,066基地就勇敢走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始了发展民品的积极实践。“最初的军民融合探索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稳定军品线队伍的需要。”1982年参加工作、后来曾担任航天三江军民融合产业部部长的资深专务曹敬武回忆。

梅花扳手、脚轮运输器、卷烟机、电视机、电风扇、小面包车、水陆两用汽车……一时间,066基地的民品成果遍地开花,在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形成广泛影响。

时至今日,退了休的老同志提起万山厂生产的面包车和江北厂生产的“双排座”(轻型汽车)仍然兴致盎然,“北有星光,西有万江”的盛名给了航天人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极大自信。

在那个物资尚不富足的年代,基地的职工能吃到新疆的哈密瓜、东海的带鱼等稀罕食品,备受关注的职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因学校的建设和师资的加强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与民品发展火爆的关系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不只带来了机遇,随着三线基地的封闭和程式化被打破,066基地也遇到了人才流动的不小冲击。仅1985年一年,基地就调出100余名技术人员,而当年新进的技术人员仅有20名。“我们先是挽留、引导,实在留不住也只能放。”曹立家回忆说。

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使得航天三江深刻认识到用好人才的重要性,也更善于利用改革等手段提升管理。1986年,066基地实行劳动合同制制度,迈出劳动用工制改革的重要一步。1987年,开展事业单位职称改革。1988年,所属单位普遍推行厂长(所长、经理)负责制。从1991年开始破格评聘35岁以下的高级工程师(“小高工”),1993年开始破格评聘45岁以下中青年研究员。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当时在066基地工作,就是第一批获聘的“小高工”之一。

1993年4月,在066基地的基础上,中国三江航天集团挂牌,跻身于中国首批55家试点大型企业集团之列,致力于从传统生产型企业到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的转变。

同样努力在市场大潮中掌握主动的,还有地处江苏南京的南京晨光。南京晨光的前身为1865年清朝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距今己有150多年历史。

1996年,作为航天系统唯一的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企业改制为南京晨光集团公司。

1999年,公司以其生产制造改装车类和管类产品为主的优质资产组建了南京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成功上市。

现年75岁的的陈孟荦1996年起担任南京晨光一把手。他清晰地记得,那个时侯每周三晚都是领导干部的集中学习时间,而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关于如何搞好市场经济。

2011年12月,为巩固和提升航天科工在导弹武器系统和固体运载领域的战略地位,更好地发挥固体导弹和运载领域国家队的作用,由原四院和原九院(066基地)整合重组的新四院在武汉挂牌成立,这是航天科工推进二次创业、优势互补、跨越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自那时起,航天三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

新时代新起点再出发

2018年9月,来自航天科工的一纸批文在南京“晨光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一路之隔的地区,擎画出“ 晨光1865科技创新产业园”的新蓝图。

“ 晨光1865科技创新产业园”聚焦智能制造产业,将通过模式创新筹集资金、集聚资源,牵引、提升区域智能制造水平及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百亿元园区的战略目标。

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只是航天三江走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三江坚决贯彻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1+2+3+4+5+N”转型升级战略部署和“五四三二一”重大举措,以“三创新”为抓手,以“三突破”为牵引,以“四个化”为导向,较好地完成了科研生产管理经营各项任务,经济规模持续增长,战略地位显著提升,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核心能力不断增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顺利实现了“ 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十三五”良好开局。

近年来,航天三江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和新支柱,商业航天、激光装备、能源装备、特车及重工装备重点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产业自身发展提速,对重点产业的支撑作用也逐步放大。

商业航天产业——坚持“社会性总体院、社会性总体部、社会性总装厂”的原则,聚焦卫星服务业、卫星制造业、发射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四大领域,打造卫星发射与运用技术全产业链企业集群;2016年注册成立航天科工火箭公司,2017年1月快舟一号甲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商业发射任务,创造了从合同签订到完成发射任务仅8个半月的“ 快舟速度”;2018年9月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实施第二次商业发射任务,将微厘空间一号试验卫星送入轨道。

激光装备产业——抢占激光装备发展制高点,通过成熟管理模式输入、智力输入和产业支持,迅速将锐科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家具备万瓦级光纤激光器研发能力的企业,于2018年6月2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2014年9月投资成立的激光研究院公司,发挥孵化器作用,正引领激光装备产业规模化发展。

能源装备产业——2014年对远方公司增资1.75亿元,加快发展能源装备产业,将远方公司打造成能源装备产业发展主平台,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成功研制出微型移动液化装置,撬装加注站、LNG气瓶、加气机、低温阀件等系列产品,2017年能源装备产业实现营收2.54亿元。

特车及重工装备产业——充分运用航天三江在超重型特种越野车及底盘研发生产40余年的技术积累,研发出系列井工矿运输装备,经过技术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7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

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勇介绍,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航天三江党委按照航天科工党组安排部署,始终坚持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各项战略部署和系列重大举措要求,瞄准“两大目标四步走”规划蓝图,主动开展对标分析研究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一个目标两个阶段四步走”中长期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具有航天特色的国际一流军民融合高端装备企业,支撑集团公司建设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航天特色的国内一流军民融合高端装备企业,到2025年全面建成具有航天特色的国内一流军民融合高端装备企业,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航天特色的国际一流军民融合高端装备企业,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航天特色的国际一流军民融合高端装备企业。

后续,航天三江将依托航天防务产业、“4+3+N”军民融合产业(“4”指重点聚焦商业航天、激光产业领域,积极发展特车及重工装备、能源装备产业;“3”指不断拓展信息产业、微电子与微系统、金融租赁等领域;“N”指推进N 个军民融合技术转化及应用)、国际化经营等主要产业领域,推进重点专业技术发展,巩固并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中长期发展战略实施落地。

郭勇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我们坚决拥护。航天三江党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坚决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集团公司战略部署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集团公司决策要求有效贯彻落实,为实现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