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十院航天控制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纪实
发布时间:2017-08-10     信息来源: 航天科工十院

近日,十院航天控制申报的“贵州省军民融合惯性与伺服系统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贵州省政府批准建设,并获得2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是2017年十院唯一一家获得批复建设的企业,标志着该公司军民融合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并为申报和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中心虽然仅是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但它代表着公司进一步确立在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行业内龙头企业的领导地位,对公司坚定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意义重大。回顾半年多来争获“中心”建设资格的圆梦历程,凝聚着公司上下对企业高度忠诚、坚强自信、敢打硬仗的作风和精神,依靠这种精神,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创造条件也要上

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获得军民融合的创新平台,是公司2017年工作会安排的一项重点工作。一般情况下,省级创新平台要在上一年度申报时虽未获建但进入预选的企业中产生,省内每一行业一年至多批建一家。公司既不是上年度的预选企业,也不是业内唯一一家申报的企业,许多条件均不满足,要在2017年获批建设困难重重。为此,公司有关领导几次到上级部门汇报和沟通。在仅剩不到一个月时间里,由综合发展处牵头,在惯性所、伺服所、科技委、政工处等部门支持下,马上成立“工程中心申报项目组”,项目组加班加点,立即开展项目立项、系统报名、现场报名、资格预审、现场答辩、迎接专家调研等工作,特别是在答辩等环节,公司有关领导多次修改答辩材料并亲自出任主答,在科技厅组织的三次答辩中,公司在十余家申报企业中都是第一名,展现了公司坚强的创新实力,为获批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露出公司的“金刚钻”

众所周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给予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和高校的最高资质,是科技型企业带动企业发展和引领行业进步的“名片”,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通往国家级创新平台最高殿堂的唯一基石。公司当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申报成功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获得一个权威的平台资质,将为“产学研”合作、承接更多的地方项目、深化军民融合寻求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而获批建设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必须在行业内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引领行业进步的能力。在申报工作组成立之初,遇到的首只“拦路虎”就是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落地产业项目作为本次申报的基础支撑。为此,公司召集两个设计所的领导、技术骨干,重新学习公司“十三五”规划,梳理思路,集思广益,挖掘亮点,最终确定用公司具有一定开发基础且能符合贵州省当前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能矿装备等发展趋势的光纤陀螺连续测斜仪、高铁轨道检测系统、工业机器人等项目作为技术支撑,展现出公司特有的“金刚钻”。在答辩中,省内专家对公司在惯性技术和伺服技术的优势和地位给予高度肯定,对公司融入贵州地方经济建设寄予厚望。

不达目的不罢休

在工程中心材料编制和申报阶段,正是预研项目立项的关键阶段,也是每年科技项目申报高峰期,各部门的工作任务都非常繁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项目组每名成员整日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在综合发展处建立的“工程技术中心申报”群中,有时夜里十一点后,大家还在传送资料、商量方案,或在天工公司整理打印资料,有的同志孩子生病也抽不出时间送去医院。他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达目的不罢休。经过群策群力,申报资料经过多次修改整理之后,终于赶在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将一套300多页、4本装订成册,重达十多斤的申报资料上报省科技厅。或许是好事多磨,由于投资总额和申请资金额度超出省科技厅规定限度,4月9日公司收到消息,申报资料必须马上修改,在4月10日前提交,否则初审不予通过。公司领导紧急召开专题会议,针对投资预算问题,重新调整方案。方案确定之后,项目组马上着手修改,最终加班加点重新修改并装订成册,向省科技厅提交了资料,此时,距离截止时间只剩下最后7分钟。

2017年6月20日, “工程技术中心申报”微信圈的一条消息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贵州省军民融合惯性与伺服系统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成功了!”项目组终于大功告成。后续,公司将把目光放到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上,争取收获更多有利资源,尽快实现国内一流的惯性和伺服产业研发生产基地的宏伟目标。(文/周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