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院十部首个国防基础重大科研项目是这样写就的
发布时间:2017-06-06     信息来源: 航天科工十院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十院十部综合保障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论证团队经过半年的艰辛论证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在集团公司组织的项目建议书评审答辩中,十部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顺利过审,集团公司明确该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由十部牵头并联合二部开展申报,建议书已提交国防科工局。

这意味着十部首次在集团内牵头组织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的申报,这是十院预先研究工作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也是综合保障专业发展的重大节点。这次重大项目论证的成功突围证明:只要精于谋划,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十部在某些领域也能争取“一排一座”,成为专业发展的“带路人”和“排头兵”。

考题篇:立足实际,提前布局

2016年,十部在集团公司“三创新”和十院系统推进“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指导下,转变思想观念,集众智开展预先研究。

按规定,国防科工局的规划发出后,会面向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征集指南,最后再在征集来的指南中,选择相应的指南面向相关科研单位征集项目建议书。

在十院党委的领导下,十部从各研究所抽调骨干,集中研究国防科工局发布的规划,结合十部传统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多角度、高质量投送指南。

“十院科发部部长龚小鹏在规划还没发出之前,就要求我们,重点关注综合保障的前沿思维,结合国家大力发展大数据的政策背景,准备申报相关指南。”十部第四研究室副主任王玉峰说。

凡事预则立,通过立足十部的专业实际进行提前谋划,十部第四研究室王玉峰、朱进源、陈学忠、姚会举、王亚辉等技术骨干为代表,牵头申报的一个以“大数据”和“健康管理”作为突破点,构建某综合保障设计平台的指南,被国防科工局列为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

破题篇:把握机遇,砥砺创新

国防基础科研计划是国防科工局支持的专项科研计划之一,项目类别分为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而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在2000-4000万元之间。十院没有争取到过相关的项目,集团层面也有多年没有拿到与综合保障有关的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

一旦抓住机遇,对于综合保障专业来说将赢得一个新的机会,兄弟单位也卯足了劲儿,想要在集团内拿下这个项目,代表集团公司参与国防科工局的评审。

为了抓住这个前所为有的机遇,十部当即决定由十部副主任、科技委主任苏日新抓总,抽掉集团公司预先研究先进个人、项目申报经验丰富的廖咏一,联合十部四室的骨干力量进行建议书的编写。

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砥砺创新的团队,他们重新学习、收集与大数据和健康管理的前沿材料,在编写过程中不断征求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在几易其稿后探索出把以往综合保障基于故障维护,转而利用大数据和健康管理模式进行状态维护的思路,写出了让集团评审专家认可的建议书,历史性地为十部拿到了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的人场券。

答题篇:反复琢磨,玉汝于成

自从接了这个项目后,来自北京二院二部挂职的第四研究室副主任王玉峰便开始在北京和贵阳两地来回奔忙。作为建议书的主要撰写人员,他迅速融入新团队,和贵州航天人一起用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的三线精神,经营具有创新、前瞻性的综合保障思维。

“反复修改是一件既耗脑力也耗体力的事。”团队成员姚会举回忆起在北京修改项目建议书的场景时说。他们所有人围在屋子里,中间是投影仪,专家们坐在正前方,所有人对着120多页的word文档,一字一句的修改,加班至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而他个人,也为了这个项目推迟了计划好的婚假。

为了写好这个项目建议书,团队成员通常在贵阳写好方案,再送到北京去给专家评审,评审结束后又返回贵阳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每次来回都是闭门讨论和撰写。

期间,他们放弃了假期,吃了一顿又一顿盒饭,以“工匠之心”反复琢磨项目建议书中的每个环节,最终战胜实力很强的兄弟单位,写就了十部首个国防基础重大科研项目,通过了十院和集团的考评,站在了离创造十部历史最近的地方。(文/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