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院359厂:技术一小升 成本一大降
发布时间:2014-11-20     信息来源: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六院

  “两个工程都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考核评价体系为牵引,通过价值诊断、管理提升、考核激励、检测控制等管理流程的制度化、工具化,对影响企业价值的相关因素进行控制的全过程管理。”这是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开展“两个工程”的政策导向。

  生产工艺是制造产品的总体流程的方法,是装备机械加工企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通过创新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和设备是提高机械加工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降本增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六院359厂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喷管、安全点火装置等零部组件的研制和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在359厂“成本”工程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样板工艺”节约出大成本

  据统计,在六院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整个生产工序中,359厂承担工序占比超过70%。例如某型号两级发动机,359厂承担1389道工序,其中特种工艺多,质量管控点多,质量风险高,质量问题往往造成“大成本”。

  “工艺哪怕提升一小步,成本往往就会降下来一大截”。对此,身处生产一线多年的该厂复合材料研究所三室主任赵俊龙感触很深。

  今年,复合材料研究所三室生产的某批产型号产品的固定支架、两级喷管及加强帽等4种模压件的整体合格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与改进前生产同等数量合格品相比,节约材料费及工时费近20万元。

  技术和成本的“一升一降”,得益于在大量的工艺优化、工艺细化和工艺改进工作基础上推行“样板工艺”。为解决上述模压件合格率偏低的问题,复合材料研究所三室从工艺源头寻找突破口。其中的关键工序之一是“做料”,就是将非金属原材料合成的预混料用手撕成细丝,这样的手工操作标准不易把握,成为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三室经过反复工艺试验及工艺评审,挑选出最佳“撕料”作为样本保存,编制“样板工艺”,随后,照着“样板”撕料,大大降低了质量风险。

  “手缠”改“机缠”引发价值链连锁反应

  上述批产型号的另一重要部件为燃烧室绝热层,其生产工艺流程为特种工艺,包括浸胶、缠绕、固化等十余道工序,加之非金属材料的不稳定性,质量控制难度非常大,一度成为制约该型号顺利交付的瓶颈。

  此道工序原来采用“手缠”,通过手工压实装置碾压给布块压力,劳动强度很大,由于人为加压不稳定,容易产生布块承受压力较小且受力不均匀、产品一致性较差等问题。

  359厂从工艺创新上找突破口,通过开展数控缠绕工艺试验,将“手缠”改“机缠”,即采用数控缠绕机进行该绝热层缠绕,产品一致性明显改善。

  型号主管工艺员王胜来介绍,采用“机缠”后,他们还进行了11项可靠性增长试验,实施了十几项工艺改进措施和细化措施,较好地解决了缠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分层、皱褶、起皮等缺陷。

  工艺创新带来价值链各环节的连锁反应,操作者劳动强度减轻了,生产效率提高了2倍,产品合格率由50%提升到90%以上,生产组批方式重新调整使得试验成本下降了2个百分点,经初步统计今年前10个月节约材料费及工时费合计约130多万元。

  1年省下外协费600多万元

  在成本建设中,359厂根据机械加工厂生产流程的特点,既打基础,又利长远。

  某批产型号燃烧室壳体为旋压成型,359厂经历了壳体生产加工全部外协—部分外协—全部自主生产的艰难过程。

  今年1-10月,该型号燃烧室壳体筒体旋压任务量是以往同期的1.75倍。通过工艺创新,359厂该型号壳体筒体旋压核心工艺技术日渐成熟,实现了完全自主生产,按当前生产规模计算本年度节约外协经费600多万元。

  近日,359厂本着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以某型号一级发动机为试点产品,分“目标初设—实际控制—固化程序—全面推广”四个阶段逐步深入开展“成本工程”,旨在通过企业价值链创造全要素控制,实现成本管理的转型升级。(文/徐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