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院二部:让设计师“登上云端”降本增效的成功探索
发布时间:2014-07-09     信息来源: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二院

      

       “熊华,你的蒙特卡洛仿真报告什么时候能完成?”

  “涛总,仿真程序都已经在云制导平台上运行了,报告我也在同步撰写中,最晚周四上午就可以全部完成。”

  “好,以前将近两周才能完成的仿真任务现在两天多就能完成了,这云制导平台还真是好用啊!”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二院二部王涛和熊华提到的云制导平台正是五室信息化团队联合二部信息中心基于远程高性能计算机开发的高效仿真平台。该平台依托先进的云资源技术,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制导仿真模式,大幅提升了设计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使设计师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五室的做法也为二部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航天防务产业成本工程建设提供了新的启示。

       困则思变,创新引领发展

       以前,几乎每个控制系统设计师在进行全空域弹道仿真时都会遇到这样的窘境:仿真任务重、电脑内存有限、可并行进程少,直接的结果就是电脑“累”、设计师急。为解决这一问题,大家将希望寄托在购置仿真单机上,但如此一来将大大增加物力成本,同时对仿真效率的提升也很有限。此外,在不执行仿真任务时,单机的闲置又构成了不小的浪费。

  为解决这一问题,五室的设计师们一直在苦苦探索。

  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云”概念给五室主任设计师王豪提供了灵感和启发。他敏锐觉察出其对制导控制仿真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在二院高性能计算机上线后,经过与室领导沟通,王豪迅速组建了云制导平台建设信息化小组,小组里不仅有潘宁、刘毅两位来自二部信息中心的专业人员,有熊华、谭丽伟等入职不久有干劲有想法的博士,更包括了魏明英副总、敖百强副总、王涛总助、宋明军总助等总师级别的顶级专家“智囊团”。

  在信息化小组的努力下,基于云平台的虚拟桌面模式、虚拟化应用模式和批作业模式这三种各具特色、可供选择的仿真平台相继推出:设计师通过云资源中心上传制导控制仿真程序,直接在高性能计算机上运行,运行速度比单机更快、可同时运行的弹道个数更多,更为可贵的是,此时设计师自己的单机可正常执行其他任务,完全不受影响。云制导平台的开发在降低电脑采购成本的同时,成倍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还极大地压缩了人力成本。
 
       事半功倍,仿真闲庭信步

  某型号飞行试验任务在即,五室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程英容接到了全系统精度验证的仿真任务。然而,本次飞行试验参试设备多,飞行时间长达几个小时,利用VC编程,相应的仿真程序规模庞大,即使在存储极少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单次仿真仍需要耗时25分钟。就算只针对一种拉偏情况进行最少的100次统计仿真,也需要耗时41个多小时。
 
     时间紧,任务急,这成了程英容的一桩大心事。就在这时她想起了室里最近正在大力推广的云制导仿真平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请来了信息化小组成员指导应用方法,很快几步简单操作之后,仿真程序就“登上了云端”,以超乎她意料的效率高速运行。最终,不到一天的时间仿真任务就圆满完成了。程英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怀着兴奋的心情,程英容在二部局域网上连发了《云的初体验》和《云计算完成“mission impossible”》两篇文章,对云制导平台的高效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无独有偶,在设计师熊华接到的另一项紧急仿真任务中,需要在3天之内完成某型号的全空域精度计算,共需计算800条弹道的精度统计。以每条弹道计算100次,每次平均时间30秒计算,预计需要花费666.67小时,要3天内完成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而有了云制导平台的帮助,熊华最终只用了19个小时就完成了,所花时间为原来的1/36。

  在体验者的良好“口碑营销”下,云制导平台迅速红遍五室,成为了每个控制系统设计师进行精度仿真的“标配产品”,甚至让某些人患上了“云平台依赖症”。

  有一天,设计师谭丽伟就接到了一个特别的电话:

  “小谭啊,我通过机要部门给你发了个exe程序,你帮忙放在云资源上运行一下,回头结果出来你再发回给我。在这里等笔记本电脑运行完,试验都结束了……”

  打来电话的是某型号总师助理宋明军,而他所说的“这里”是千里之外正进行某飞行试验的靶场。如今像宋总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许多控制系统设计师在靶场都时刻惦记着云制导平台的好处。

       孜孜以求,助力转型升级

       云制导平台的推出大大提高了五室控制系统的仿真效率,但它也并不是完美无瑕,诚如二部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冯杰鸿副主任所指出:“目前,云平台对制导效率的提高更多的还是依靠它的高容量性,对单条弹道仿真效率的提高还有很大空间。”

  针对不足,目前五室云资源信息化小组正在制定研发计划,引领云制导的“二次革命”:成功突破目前仿真程序仍然基于单线程运行的桎梏,力争在不增加设计师工作量的前提下,通过云制导平台实现仿真的多线程运行,进一步提高仿真效率。

  “我们还希望通过云制导平台应用,牵引和促进与之密切相关的气动、探测、惯导等专业创新设计手段,形成‘云气动’、‘云探测’等平台。实现航天大系统工程的整体研发设计效率提升,增强成本管控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助推二部的成本工程和价值工程建设,为二部今后实现转型升级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五室主任刘大军表示。(文/谭丽伟、李冠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