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基地:航天电子研究所团支部——书写“1+1”的青春宣言
发布时间:2010-05-20     信息来源: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
       
书写“1+1”的青春宣言
———061基地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所团支部获全国红旗团支部侧记


                                                       在“阳光计划”活动中,团员们正在认真学习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 061基地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所团支部是一支以“80后”为主力的团队,他们怀揣青春的梦想,不断进取、开拓创新。近日,这支朝气蓬勃的年轻队伍荣获全国红旗团支部称号,还曾获得过贵州省青年文明号和061基地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这个团支部现有团员33人,平均年龄26岁,本科以上学历占94%。全体成员中,大部分在航天电子科技公司型号研制任务中承担重要工作,其中组合主管设计师10名,设计师13名,设计员10名。
     该团支部工作紧紧围绕科研生产任务,带领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于公司的改革建设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支部活动,增强了团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推进了支部工作的稳步提高。
     实践+学习=工作“阳光计划”———补充知识以提高工作技能,交流经验以应变技术难题。
     这个团支部中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针对大多数人工作经验不足这一情况,该团支部动脑筋想办法,经过认真思考、讨论,结合工作实际,“阳光计划”破土而出。
     实践加上学习,才能更好地工作。“阳光计划”每月邀请公司内部在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家,与青年职工面对面交流,谈技术、谈工作、谈人生,使青年职工在适应期内尽快找准自身位置,找出自身缺陷,从而加快融入公司整体前进的步伐。
     通过“阳光计划”的顺利开展,该团支部建立起一个对青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和职业规划的定期培训平台,一个使研究所各专业学习无障碍的沟通平台,一个对老专家工程经验和优良品德给予传承的平台。
     不仅如此,该团支部还根据专业需求购买书籍,并做到资源相互共享,在节省了资金的同时,也使大家的知识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补充。在航天电子科技公司与南京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两届工程硕士班里,该团支部先后有15人成为硕士班的学员,使专业知识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掌握。
     付出+积累=快乐“及时雨”宣言———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实战。
     “及时雨”该团支部为积极配合科研生产任务,保证型号产品顺利完成而成立的青年突击队的名字。在型号产品的研制过程中,由于产品电路复杂、机加零件非常多,给完成任务带来很大困难。老师傅们承担研制主体工作,年轻人就承担其余繁杂的工作。青年突击队本着“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态度,夜夜挑灯夜战,双休、假期也从不休息。
     这些“80后”年轻人的“夜生活”简单而充实:泡面+火腿肠,还有更多在工作中汲取技术养分的快乐。在一次交流座谈中,该公司董事长李兴熔真诚地对年轻人所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仅仅依靠正常上班的8小时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有更多的付出,而且这样的付出不只是一天、两天或者一个月、两个月,而必须是日积月累、天长日久。”
     为了共同的目标,青年突击队在团支部的带领下积极配合公司研制任务,不断摸索、创新,在产品的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磨炼,该团支部中一批团员青年已经成长为该公司的技术骨干,“及时雨”突击队也被061基地评为2009年度优秀突击队。
     热情+梦想=青春“撷梦社”———梦想,伴随汗水和努力实现。
     “撷梦社”既是该团支部成立的文学创作、技术交流小组,又是增强凝聚力,促进团员成长、展现自我的平台。“撷梦社”以“丰富电子科技生活,宣传航天企业文化”为宗旨,以“工作与兴趣齐飞,文学共技术一色”为口号,树立文明新风,培养文学和技术人才,开展特色的文化创作活动。
     该团支部将工作能力强、对共青团工作热情、积极的先进团员青年作为重点对象,纳入团支部后备团干部培养计划。团干部在全体团员青年中公开竞聘产生,分工明确,并赋予履行各自职责的相应权力,改变过去团支部工作全由支部书记一人承担的现状,使团支部工作有序开展起来。
     为促进青年成长、成才,该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创新创效活动。在061基地2009年工程类科技论文和青年科技论文竞赛中,该团支部获奖论文有9篇。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了“奉献一小时”、“青年厨艺大赛”、“镇山行”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在丰富青年团员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团支部的战斗力。
     年轻的心在技术海洋中徜徉,青春的梦想从这里起航。“1+1”可以等于2,但也可以等于梦想、希望和未来。航天电子科技公司研究所团支部正以实际行动,在为航天事业奋斗的舞台上挥洒汗水,用满腔的热情书写“1+1”的青春实践。(文/唐芳梅)

    (责任编辑:孙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