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迎来“月考” 航天工研院数字化“新基建”提速
发布时间:2020-03-16     信息来源: 航天工研院

早决断,抢先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航天工研院坚决打响复工复产攻坚战。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一个月前的2月10日,航天工研院启动复工复产。从紧急驰援抗疫一线到装备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火力全开”,再到升级科创服务能力,航天工研院迅速推进复工复产,数字工研院建设更如火如荼。

党的领导力进一步加强,企业现代化治理能力稳步提升,新的产业基础加快构建,新的产业形态日益凸显——这是过去一个多月,航天工研院经营发展的红火场景逐渐回归视野。

党建文化引擎开启复工复产加速度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中国按下了“暂停键”。“难、难、难。”许多企业都用三个难字表达面临的困境。

但是,航天工研院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当天,复工率已接超过60%,两周后复工率超过80%,全国能达到这种速度的企业并不多。

既然如此之难,航天工研院为什么能高效复工复产?

在改革开放之初,一批航天人南下深圳参与特区“拓荒”,一穷二白,“白手起家”,创立了“深圳航天”的家业。当时,深圳航天人面临的困难可能比现在还更难。

“迎难而上”一直是深圳航天人的基因。在近40年发展中,形成了“忠诚、创新、开放、高效”的企业发展理念,正是这样的党建文化基因,决定了深圳航天人面对重大选择总是能勇担责任,当机立断,抢占先机。

本次疫情发生之初,航天工研院党委早已未雨绸缪。1月23日,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领导小组,建立隔天视频例会制度,开展职工健康信息跟踪等工作;27日,建起“党委—各单位党组织—党员突击队”三级党组织架构,组织全级次各级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2月1日,“小鲜健康”疫情防控APP完成开发;6日,发出加强疫情防控思想政治工作十二法;10日,组建“党员突击队”13个,100余名党员加入“抗疫情、促复工”专项活动;21日,专题研究战“疫”对整体发展影响,为打赢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好各种准备。

发挥组织力、凝聚战斗力,就是航天工研院复工复产快速推进背后的秘密之一。

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疫情冲击之下,如何以转型升级化危为机?“转危为机的秘诀之一,就是我们企业不断的转型升级,在做好生产数字化改造情况下,我们希望管理智慧化做得更深入一些。”航天亮丽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宋汉华表示,尽管复产初期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得益于智能化改造,少量工程师、辅助操作工返厂复工后,生产线就满负荷运转起来。

航天亮丽提到的产业发展数字化、企业治理智慧化,正是航天工研院一直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更加凸显,抗击疫情成数字化升级“催化剂”。产业发展数字化和企业治理智慧化对应的正是国家近期提倡的“新基建”。抓住危中之机,关键即在于此。

目前数字化“新基建”已成为发展共识,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有效手段,将给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既代表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航天工研院围绕“业务数据化、数据价值化、产业生态化”的目标,进行产业云化融合,重塑以数据为中心的产业价值链和生态链,AI能效云、科技创新服务云、营商枢纽云平台等“三朵云”逐步上线运行,启动产业的数字经济转型升级,目前已在多个业务板块塑造了新业态。

数字化“新基建”同样出现在企业治理领域。为了及时了解、跟踪职工健康信息,航天工研院利用数字工研院平台优势,在防疫工作数字化领域大胆尝试,迅速部署并在72小时内开发完成了“小鲜健康”APP。自APP上线以来,每天上午9时,职工的健康信息登记完成,一份详尽的健康报告便即刻生成,至今已完成一个多月信息监控,提高疫情防控的数据化、便捷化的同时,以“无接触式”防疫保障着职工安全健康。

“加大数字化‘新基建’投入,既符合未来产业升级需要,又可以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水平,拥抱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航天工研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浩表示,“新基建”构建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不仅能为传统产业转型增添数据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成色”,还能补数字化企业治理短板,提升了抗风险能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