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三江十七所: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点燃”航天精品质量保证“助推器”
发布时间:2020-08-12     信息来源: 航天三江

日前,在航天三江开展全面质量整顿工作最为关键的重要阶段,十七所精导中心将近年来的创新成果——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成功应用于各类航天产品的研制过程,通过构建平台化模型构件以及开发专业设计工具等方式做到设计知识模块化、设计方法规范化、设计准则工具化,从而实现“双标准”目标,即:让设计师的研制流程有标准可依,让各类航天产品的设计方法有标准可依。

党建引领  立足业务促发展

十七所精导中心主要负责航天器导航与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工作,党支部现有党员43名,占中心全体职工的72%。一直以来,精导中心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向创新要动力,持续与业务相融合,积极打造“党建+”发展模式,将基层党建工作与提升设计质量深度融合作为党支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的成熟度作为检验党支部工作基本成效的重要标尺。

此次全面质量整顿期间,精导中心党支部按照十七所党委的相关部署和要求,第一时间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对十七所面临的严峻质量形势和科研生产任务进行分析和通报,并组织党员同志重温入党誓词,面对党旗立下“军令状”:提振战时状态、集中精锐力量、保持过硬作风、明确主体责任,以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的全面应用推动质量整顿工作目标圆满实现、确保年度重点科研任务顺利完成。

精导中心党支部还组建了“8横8纵”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即:成立8个质量整顿临时攻关小组,任命8位兼职质量监督员,将质量整顿工作要点和质量提升关键环节融入设计工作的每一项流程、每一个环节。“8位兼职质量监督员在各自负责的专业领域中深耕细作,尽心尽力做好质量‘纠察’工作,对提升我们中心的整体设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精导中心主任张康介绍。

创新思路  狠抓制度建规范

长久以来,想要解决有限的资源与日益增长的科研任务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压在党支部书记康鹏斌心里的一块重石。经过支部委员与中心领导反复沟通论证,最终提出了“要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要有一个各类产品都能通用的研发平台”的工作思路。

由此,支部的核心党员技术骨干开始策划实施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研制工作。在此次全面质量整顿过程中,精导中心党支部为了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各个攻关小组组长对《数学模型符号与命名规范》《模型构件编写规范》《模型构件入库规则》等规范性程序文件进行了再迭代、再完善,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小组成员对控制系统设计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设计流程,并与设计工具相关联。

为了让精品意识真正入脑入心,精导中心党支部进一步创新组织生活形式,组织开展了“质量在我心”主题党日活动、“我在岗位谈质量”专题研讨等,对相关工作程序和设计规范进行全员宣贯,让中心的每一位设计师都能充分认识到统一设计标准等的重要性。同时,为了确保设计师充分领会规范性程序文件的核心要义,党支部持续开展线上“文件听我说”栏目,邀请攻关小组成员向广大设计师解读文件内容。

问题导向  攻城拔寨解难题

之前,在没有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的时候,如果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设计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攻关小组全体成员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激发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将问题线索抽丝拨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平台截图)

标准通用设计模块是协同设计、节约资源的基础。为了尽快形成不同专业的通用设计模块,解决低层次重复设计的痛点问题,攻关小组全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小组织、高频次”的方式,以最小单元和最小人员聚集范围对设计模块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高峰时期平均每天在小组内举行小型研讨会超过10次。在攻关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30天之内便对各类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和共同点进行了逐一梳理和全面排查,共梳理出100余个模型构件并汇总形成构件模型库。目前,该构件模型库已在3个航天产品的研制中得到应用,并在不断迭代更新完善。

专业设计工具是高效设计、提升质量的关键。为了有效应对设计任务多、设计难度大、设计周期紧等新常态,开发专业设计工具用以辅助设计师开展设计工作势在必行。攻关小组从设计流程、设计要点等方面梳理了专业设计工具的建设需求,组织开展标准化设计工具的开发,最终完成了两个专业设计单元的设计工具研发,填补了精导中心无统一设计工具的空白,能够大幅提高设计水平和产品可靠性,并有望将设计效率提升50%以上。(文/李珂 摄/徐艳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