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担当 力保节点——三院31所三发公司全力保障某重点任务纪实
发布时间:2020-09-01     信息来源: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三院

7×24小时工作,白+黑无缝衔接,技术创新,攻克难点……对于31所三发公司职工来说,保节点、保任务,是他们的一致目标。自八月初接到某项目任务以来,大家深知责任重大,始终保持战时状态,以战士的姿态稳步推进,以战士的担当兑现诺言。


加装程序“安全锁” 精准高效不出错

短期内,如何保证加工质量、减少机床和刀具异常带来的维护成本和风险,对机电生产中心来说是个挑战。数控机床操作人员表示:“在相对封闭的加工环境,人工无法及时准确把握数控机床内发生了什么,需要随时应对处理出现的问题。”出于安全和效率两个方面考虑,机电生产中心结合工作实际、经过百余次尝试后,在80多个数控程序上加装了一套防差错系统,相当于安插进一个“安全锁”,一旦数控程序“生病”,它就会自动提示。这一举措,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程序编写和传输的错误风险,特别是针对夜班值守人员,后半夜精神状况不佳、数据输入容易出错等情况,较好杜绝了问题的发生。


自制打孔工装 提高效率保进度

针对以往打孔过程中易出现的数值记录误差,机电生产中心自行设计、制作了一套专业打孔工装设备,效率成倍提升。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更换对应工装实现不同型号尺寸的复杂立体多面结构夹持,对工装上的12个孔进行测量,24个实测值进行记录,实现对复杂立体多面结构工件的快捷检测,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减少数据输入误差,根据以往经验和工作实践,机电生产中心优化出一套新的工作方法,通过记录、寻找每个孔之间的规律,将原12个测量孔优化为2个测量孔,原本需记录24个实测值缩减为记录4个实测值,在降低打孔风险、提高精确度的同时,缩短进气道项目完成周期,效率大大提升。


铆接工装得优化 头脑风暴显成效

使用传统铆接工装进行生产,实物拿捏困难,人员操作不方便,存在着误差大、效率低等问题,工作人员担心出现质量事故,就会采用反复测量、绘制等高强度方法来保证产品质量,但也因此增加了人工和时间成本。任务节点当前,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必须要打破传统工装程序,确保任务完成。经过大家头脑风暴、研究、实践,一套全新的铆接工具“诞生”了。与传统铆接工装、生产方式比,全新的铆接工具能更精准作用于铆钉上,使之冲击力更大,便于人员操作;同时,可提高画线质量,将以前手动卡尺画线、反复测量优化为一次成型,使工作衔接更流畅,工作效率和精准度得到大幅提升。

成功背后 是协作奋斗迸发的强大合力

技术上的不断创新,难点上的不断攻克,离不开调度指挥系统的通盘筹划,离不开每道工序的有效衔接,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接到项目任务后,三发公司召开紧急工作部署会,公司领导、车间领导、调度、班组长统一参会,听取所里的工作要求,梳理出紧急任务产品明细,识别出车间最大难点短线产品,短短半个月,产能相当于现有产能的2倍之多。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量,三发公司与所钣焊中心、机加中心通力协作方案,共同保障批产进度要求。

协调外协工作、按天排产、白+黑两班倒……凭借创新和协作,团队经受住了任务的考验,最大程度保证机器不停歇,人员衔接无缝隙。无人请假、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是赶任务期间每个人的坚守。交接班时间到了,大家都会互相嘱咐一句:“等我把手头工作做完,等我把台帐记录完整,等我们开完会……”早来晚走是大家的常态,有时一耽误就是俩仨小时。

舍小家顾大家,作为车间一线人员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任务生产中。回到家孩子已经睡下,上班时孩子尚未醒来;老人不舒服、孩子生病只能由家中其他成员照顾……只要生产任务未完结,大家的思想就不怠慢,精神就不松懈。不管有多少坎坷、多少困难,只要任务需要,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团结合作,坚定不移地努力下去,直至目标的实现——能打能扛,这是飞航动力人的奋斗情怀。(文、图/王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