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院25所:誓言无声铸利剑 再创精导新辉煌 ——庆祝25所成立55周年
发布时间:2020-10-27     信息来源: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二院

10月26日,对于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二院25所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1965年的这一天,第七机械工业部批复成立末制导设计所,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领军者由此正式诞生,这便是25所的前身。

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怀揣着科技强军的满腔热血和航天报国的使命梦想,作为25所的开创者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研制任务。

如今,走进第55个年头的25所更加活力,更加朝气,更加生机勃发。

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突破创新, 25所创造了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史上多项第一, 坚持为国家提供精确打击能力。参与研制、生产的多型导弹装备服务多军种, 在阅兵式上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研制的关键设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测、商业航天等国家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忆光辉岁月 振恢弘士气

建立之初,只用了4年时间,25所就解决了堪称“填补空白”的关键技术12项,为我国中低空导弹武器系统的首创型号研制作出贡献。

之后10年,历经艰辛组建与无畏探索,25所毅然作出将“精确制导”作为专业定位的决策,成为面向七机部内全部尖端战略武器的专业设备研究所。这一想法得到了时任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和副主任钱学森的重视和支持。1979年,25所明确了“以制导带遥感、以遥感促制导”的专业定位。自此,东风、巨浪、长征,参与研制并试验成功,25所实现了“面向全部”的目标。

1986年8月的西北大漠,红旗七号定型试验准备就绪,这是25所建所以来第一个参与研制全过程的型号产品。随着一声巨响,一团火光闪亮戈壁,同时闪亮的还有大家眼中的泪光。

“再苦再累,拼上命,也一定要把它搞出来!我们要为国家争光,为航天事业争气!”老一辈25所开拓者们用一生诠释了一种精神——团结拼搏、争创一流,这,便是25所建所精神。

沿着前辈的奋斗足迹,25所进一步开拓、创新、跨越。所领导班子确立“专业立所、技术立业”的发展理念,按照“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三个五年计划,规划“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和批产一代”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了在精确制导领域国内先进的战略地位。


铸主业基石 勇探索创新

凭借在微波探测、光电探测、先进通信等专业方向数十载深耕细作,25所创造了国内国防装备史上的多项第一,产品覆盖各军兵种,在微波收发、信号处理、天线、伺服控制、结构、可靠性、数字芯片设计等专业具备雄厚的技术基础,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高频段、多体制、小型化、高可靠方面形成了深厚的积淀,聚集了极强的技术实力与人才优势。

当前,国家在进行科技资源配置的整合和优化,25在这个过程中要服从全国科技资源整合优化的配置大局,首要做的就是找到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找准定位,聚焦主业,融入举国科研创新体制当中。

近年来,25所精导主业屡创佳绩,科研生产任务亮点纷呈。多领域型号任务圆满完成;空间重大专项稳步发展;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家专项任务顺利完成;新建生产中心,以关键产品总装总调数字化生产线为代表的先进制造能力实现跃升;完成多个批生产型号产品交付,基业不断巩固。

立足主业的同时,创新发展也必不可少。在25所看来,首先是要抓住创新的源头,而源头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兼顾当前的即刻需求和长远需求。今年夏天,25所成立科技发展处专门负责系统性布局预研创新项目,足见其创新的决心。

在履行强军首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25所党委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在科研生产的推进与管理、战略规划的制定与调整、产业体系的布局与实施、能力提升的规划与建设等重大议题上抓大事、谋全局。以“新精导、新布局、新模式、新协同”4个“新”为思路,25所解放思想,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着力质量提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体系化、产业化、市场化、协同化发展新突破,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拓产业市场 抓人才管理

2019年年底,25所产业孵化中心正式揭牌。作为25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及产品孵化平台,中心建立起与之相适用的管理体系新机制,从合同签订、项目运行、财务管理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适应性优化,促进优势技术向产品、商品转化。

近年来,25所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参与竞争的意识和勇气不断增强。一直以来,25所在技术领域上属于“又精又专”的类型,但这样的行业特点多少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打开更大的市场。25所要做的,就是“开疆拓土”,拓平台、拓领域、拓产品,打开产业化发展的大门。

25所不断深化市场开拓,推动产业化发展阔步迈向新时代。成立拓维公司,开启科研成果市场效益转化新模式;成立先进通信总体技术研究室,成为继微波探测、光电探测之后的所第三大产业化发展方向;横向军品市场投标成功率及新签合同额较去年均实现翻番;民用产业成绩斐然,精导产品亮相巴黎航展、珠海航展、汉诺威工业展、全国科技周等国际国内舞台,红外搜索跟踪、毫米波雷达、水资源项目等产品实现新市场拓展。

市场快速拓展的同时,25所的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加强管理创新是25所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随着任务量不断增长,传统的考核办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形势,激励机制变革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当前,25所大力倡导价值导向,调整改善员工激励绩效,将任务包挣得制正向激励导向纳入综合考核,激发内部活力;创新知识产权的管理办法,保护首创员工的积极性,这些都是25所正在尝试和探索的方式。完善的考核机制也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长为核心关键岗位的领导骨干。

聚焦核心关键技术攻关,25所还积极与国际一流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开展技术合作,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产品研制和产业化落地提供技术支撑。25所成为二院首个院士工作室重点依托单位,与天津大学联合成立姚建铨院士二院工作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中科腾云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建协同态势感知联合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崔铁军院士研究团队签约建立电磁信息计算与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在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长期建立学术交流及项目合作基础上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与亚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外部)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微波高密度集成工艺技术联合实验室。

发展的蓝图,正在一步步铺开。


定全新目标 展更好未来

面向新未来,25所提出一个防务装备基业、一个航天新质产业、三个民用开拓产业“1+1+3”的战略布局,明确了“四步走”的战略目标。结合“十四五”规划论证实施,加快打造“大精导”3+N百亿产业,加速推进总体战略有效落地。即着力构建以“微波探测、光电探测、先进通信”为主驱动力的3个主力产业,以自主研发高端芯片、微波高密度集成、3D打印、相控阵天线测试服务等为辅助的N个支撑子产业,瞄准市场抓好实体产业、综合创新、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四要素”协同,向着早日实现“世界领先的航天防务电子信息高科技企业”的目标奋进。

25所将继续打造全方位核心竞争力,具备突出的技术和产业化优势,计划在2025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航天防务电子信息高科技企业。同时将构建“1本部+6公司+N中心”的产业经营发展架构,在充分利用地方优惠政策与人力成本优势基础上,逐步建设多个研发和生产中心,作为各产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与产能提升补充。

25所将实施“走出去”战略,多地布局,多点发力,在西北/西南地区综合考虑电子信息类高校聚集和人力成本的地域优势,目前已于西安、成都等地区建设研发中心。在华中地区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将于武汉等地区建设各民用产业生产制造中心。在长三角地区利用区域和产业集聚优势,将于南京、上海等地区打造民用产业市场与运营中心。

预计到2025年,25所预计各类人员规模接近4000人,人才资源效能显著增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面建成航天防务电子信息高科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55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25所一代代干部职工,在“专业立所,技术立业”的道路上,以“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姿态,走过组建、徘徊、探索的时期,走进改革、发展、登攀的年代,走向开拓、创新、卓越的新时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领航者,25所将按照“新精导、新布局、新模式、新协同”的发展思路,“1+1+3+N”的战略定位和产业布局,不断强化落实强军首责,不断加速产业体系布局,不断加强协同发展、改革创新,在实现战略和梦想的征途上砥砺奋进、勇毅笃行。(文/刘喆 金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