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助力冬奥】三维视觉+人工智能 航天气象黑科技为冬奥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22-02-07     信息来源: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二院


冬季两项、越野滑雪等场地,工作人员每天两次手持雪务观测仪了解雪面状态,正式比赛时,这个频次会变为赛前、赛时每30分钟一次。


冬奥会所有比赛项目中,雪上项目约占60%。跳台滑雪、高山滑雪等都极具速度和技巧,雪面温度及雪状对运动员的影响很大。冬奥赛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早晚温差大、风大。受温度、风速等气象条件影响,雪质会出现不同的表面形态,每种雪面状态都会使滑雪者产生不同的感受,直接影响竞速竞技成绩。观测雪表面状态和雪面温度,有助于气象部门掌握信息,为赛事安排提供服务。


针对冬奥会场地的气象监测需要,二院23所航天新气象公司通过技术攻关,设计了一款手持式雪务观测仪,“举手之劳”就能获得雪的信息。

这款手持设备搭载红外测温、面阵激光测距、智能图像、环境光感测等多种先进的高精度传感器,能自动识别粉状雪、壳状雪、冰状雪、浆状雪四种雪状,并探测雪地实时温度,实现非接触式雪面温度实时观测并进行高精度订正。它支持蓝牙和5G通信,实时定位,在线地图回看坐标数据,可随时随地进行探测,一键生成数据报文、抓取图像,满足赛场精细化观测需求。


智能图像传感器中结构光三维视觉,是雪务观测仪能够实现自主识别雪状的黑科技。其核心是利用编码结构的光学图案在目标物上投影,通过特殊相机观察图案畸变情况,结合测距信息就能计算探测区的平面及深度信息,从而构造出被测物的三维形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量化的形态数据进行特征分析和建模,识别出各种物体性状。该技术也是首次用于雪质观测。


雪务观测仪投入赛场试用时,根据不同赛场实际反馈进行了优化迭代。升级后的产品拓展了雪面温度、总辐射、紫外辐射、天气现象、黑球温度等要素,手感更轻便、反应更快速。优化雪状的自动识别算法一方面提升计算效率,将自动计算时间从5分钟提高至2分钟以内;另一方面,降低了雪状自动识别对拍摄质量的要求,从而无须外挂高清摄像模组,使用仪器自带的流媒体模组即可实现识别功能。按北京赛区试用建议,仪器的探杆部分还增做了防水保护,增强设备现场使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除了雪务观测仪,航天新气象公司还有风廓线雷达、测云雷达和几十个自动气象站,分布在三个赛区多个赛点,为冬奥会气象提供网格化的精细数据服务。 (文/陈佳佳、顾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