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院25所奋斗空间载荷事业 让党旗飘扬在科技自立自强最前沿
发布时间:2021-06-22     信息来源: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二院

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与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完成交会对接,二院25所研制的微波雷达在任务中表现完美,为航天器提供精准测距、测速、测角信息及通信数据,助力空间站“穿针引线”。截至目前,25所空间产品已实现“八战全胜”的辉煌战绩。

25所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自主创新进军空间领域,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强力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相控阵敏感器为代表的空间产品在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等多次任务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25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瞻思考、系统谋划、扎实推进而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成功典范,对于提升国家战略科技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项“首个”,空间任务成绩斐然

我国首个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中国的空间交会对接雷达项目起步于1999年,同年,25所正式启动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原理样机研制,孙武总师带领研究团队,在“一片空白”中开始了技术攻坚。2007年,微波雷达工程样机诞生。2009年,交会对接微波雷达被载人航天工程正式采用,25所成为科工集团公司首家以整机设备参与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单位。2010年11月,微波雷达正样产品交付,获得“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敏感器“最晚进入、最早交付”赞誉。2011年11月3日,微波雷达首次亮相“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并圆满完成任务,令中国空间交会对接雷达技术跻身世界一流,并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

25所坚持创新改进,主动求变,升级开发了第二代产品,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增加“定制化”通信功能,可识别不同对接口处的应答机,适应复杂对接任务;采用了新的测角误差补偿算法,将测角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在硬件、软件上进一步开展优化设计,抗单粒子翻转能力更强,产品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可靠性更高,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小型化低功耗雷达测距测角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1年至今,25所微波雷达产品在载人航天领域屡战屡胜,完美助力我国多次航天重大工程任务顺利开展,成功完成“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以及“天舟二号”“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任务。

我国首个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微波雷达。2020年12月17日,25所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作为月球轨道中远距离探测的唯一手段,以“首先捕获、稳定跟踪、精确测量、可靠通信”的完美表现助力嫦娥五号首次月球轨道地外天体无人交会对接。

我国首个地外天体着陆测量相控阵敏感器。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25所产品不辱使命,实现了相控阵体制雷达在地外天地着落测量中的首次成功应用。25所空间工程团队勇于挑战、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打造“航天精品”,再次开拓空间探测载荷的新领域。

四大举措,不断实现开创突破

经过多年发展,25所已经具备完善的空间产品研制管理与产品保证体系,拥有成熟的研制管理规范与研发技术流程,及空间环境适应性设计、验证方法,具备多频多用途空间载荷产品研制能力。二十二年研制历程表明,25所在空间领域不断实现从0到1的突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砥砺奋斗的必然结果。

创新“基因”催生“中国精度”。创新是第一动力,空间任务连续成功的背后,是在党的领导下,25所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盛大图景。

研制初期,当孙武大胆提出要研制一种全新的交会对接雷达技术时,该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被广泛应用。25所党委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定方位,抓关键,广泛征集调研相关单位和专家的问题及意见,充分分析研究可能存在的风险,统筹作出集合所内优势资源、全力开拓新领域的决定。在空间产品研制历程中,所党委坚持牢固树立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研究投入;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全局性思考、系统性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狠抓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改善创新生态,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发展思路,空间团队积极主动开展源头性、开拓性创新,在精度上采用误差补偿算法,将微波雷达的测角精度从0.15°提高到0.1°,在通信功能、小型化、低功耗、抗干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升级,形成差异化、系列化发展格局。

“零缺陷”理念打造可靠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质量至上,把质量问题摆在关系官兵生命、关系战胜胜负的高度来认识,贯彻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的理念。25所坚决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装备质量建设重要指示,秉承“严慎细实”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

25所建立了“零缺陷”质量行为规范,形成以项目两总为引领和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纵横两维高效协同;将质量管理体系与经营管理模式、科研生产流程相结合,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加强监督、严格奖惩;强化软件基线和状态控制,将“软件白皮书”转化为项目软件工程化管理规范;实施产品全链路质量控制,对下游供应链实施“通用要求叠加针对性要求”模式管控,协同上游供应链,实施不可测项目确认、强制检验点检验和试验故障预案制定;实践产品保证工程师工作模式,将设计、工艺和过程三类关键特性技术作为管控载体,量化控制;增设关键环节的指标复测与质量确认,切实发挥产品保证“预警、叫停、避免低效”作用。

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可靠性和质量工作方面,做到系统性、完整性、协同性;在工作流程方面,做到科学性、规范性、严密性;在质量要求和操作要求方面,做到明确性、准确性、有效性;在具体操作上,做到易理解、可操作、防歧义、防差错。

系统统筹造就“顶级”团队。25所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聚焦“打造一支高效总体研发团队,增强承接急难险重任务本领,不断提升顾客满意度”,建立多渠道人才培养机制,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针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责任大、研制周期短、测试要求高的特点,采用提出“1+2+3”团队建立模式。坚持“1 个育人方针”,多给年轻人“压担子、壮胆子”,以事定岗、以岗定人,历炼队伍,促进人才成长;把握“2 个发展方向”,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融入项目远景规划中,创新采取总体系统与总体专业两个发展方向并行模式,让研发团队既懂系统又通专业,提高对分系统及组合的技术把控力度;构建“3+3” 产品平台,构建总体、硬件、软件 3 个技术库和现货产品、货架产品、测试系统 3 个产品库,实现“现货可交、货架可产、测试可用”,快速响应研发、生产需求。

“航天精神”凝聚奋斗力量。伟大梦想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25所坚持大力发扬航天精神,凝聚志气,铸就精神,积极推树典型,培养奋斗文化,在全员树立了“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坚定信念。

空间团队奋勇争先、实现跨越发展,靠的正是自立自强、矢志攻关的奋斗力量。以孙武、贺中琴、徐秋锋为代表的队员们,始终牢记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初心和使命,树牢“唯有成功才能专注发展、唯有奋斗才能实现发展、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的理念,为确定方案辗转全国开展调研,为测试产品性能披星戴月,为保障试验任务坚守戈壁沙滩,在产品满足任务要求的情况下,他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对微波雷达进行升级优化,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任务总体的高度认可,身体力行实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扬帆起航,开启空间领域新征程

航天的活不好干,必须时刻紧绷严慎细实之弦,压力很大。但也正因为如此,成功后的喜悦、骄傲和自豪感也是翻倍的,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5所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发展航天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定航天报国志向,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气。

目前,25所空间研发团队共有 300 余人,汇聚了全所优势力量,覆盖微波探测、光电探测、先进通信及可靠性设计等核心专业。在未来,我们将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积极拓展任务领域;聚焦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以精确制导技术为基础,促进空间技术应用转化;构建协同、共享发展生态,驱动商业航天产业新增长,向建成国家空间工程骨干企业、开创国际一流先进空间事业前进。

以嫦娥五号任务和火星探测任务圆满成功为新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不远的未来,“手可摘星辰”将不再是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我们期待,在中国航天向星辰大海进发的征程上,25所的名字更加嘹亮,为推动中国航天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文/王云燕、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