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丰老人心系航天发展17年捐款64万
发布时间:2012-09-28     信息来源: 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
  林家丰,男,现年76岁,BOB在线下载(中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退休职工。他1936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65年进入刚刚成立的航天科工七院,从事工艺技术工作,1996年退休。林家丰同志工作期间扎根一线,默默奉献,参与了多项航天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退休后,他依然心系航天事业,为了青年一代更快地成长、更好地担负起事业的重担,17年来他坚持每年向研究院捐款,助力青年人才培养,累计64万元。在外人看来,捐款数字并不惊人,但这几乎是林老除生活之需外全部可支配收入。


图为林家丰老人把捐款送到七院


  捐款当日,新华社对林家丰事迹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反响。林家丰老人身上所体现出的热爱航天、心系发展、关爱青年、艰苦朴素的精神品质,开始被大家发现。

  热爱航天,情系事业出义举。一位76岁的老人,家境并不宽裕,却将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退休金和生活费无私捐给了曾经工作的航天事业。其中动力何在?林老说:“航天人可以退休,但航天情不能断。”他持续捐助的举动背后,正是一位中国航天人对一生所从事事业的追求和牵挂。17年间,祖国经济加速发展,航天成就日新月异,但林家丰的生活始终简朴,他心中对单位发展的关心始终执着,他捐款的举动也没有间断过。

  林家丰的家不足50平米,但在他的小房子里摆满了码得整整齐齐的报道中国航天的报纸——这份“珍藏”使他了解到航天的新研究、新成果、新发展。他为这些年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特别是近年来的巨大成就感到由衷高兴。之所以要捐款激励青年成长成才,林老说:“我希望自己能为骄傲、自豪了一辈子的航天事业再尽上一点绵薄之力,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航天队伍里早日成才,希望他们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关爱青年,以身示范续动力。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根本在于人才队伍的成长与接力。为促进航天科工七院的事业发展,林家丰倡议设立青年科技奖励基金,对在航天科研生产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奖励。2010年,七院决定院方出资50万,加上林老的捐款,设立了“林家丰青年科技奖励基金”,鼓励青年职工投身航天建设。该基金设立后,在七院全体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青年一代献身航天的热情,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今年中秋前夕,七院工会、团委负责人到家中看望林老,林老仍然惦记着事业、惦记着年轻人,叮嘱道:“我觉得,干工作要有三条‘法宝’:细心、细致、踏实,年轻人不光要挂在嘴上,更要写在心里。”

  历莹莹是七院的一名“80后”设计师,从海外留学归国后,她也曾面临人生和事业的抉择感到迷茫。在加盟七院,特别是得知林老的事迹后,她深深地被老一辈航天人所感动,并以承担他们的事业和传统为荣。扎根航天建设的这片沃土,历莹莹担纲设计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新馆,取得巨大成功。2011年,七院向首届优秀年轻设计师发放第一笔“林家丰青年科技奖励基金”。作为获奖代表,历莹莹这样说:“是林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奉献。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年轻的航天人一定会让航天事业继续蓬勃发展下去!”

  艰苦朴素,舍却小我显境界。64万元的捐款,对于一项事业、一个单位而言,可能数额不算大,但对依靠退休金生活的林老来说,可以说是他可支配的所有收入。据知情人透露,林老还曾多次向宋庆龄基金会捐款,但细节他却不肯多讲。

  他为所热爱的航天事业倾其所有。走进北京永定路一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旧楼,林老的家就位于四层。走进这套老房子,坑坑洼洼的水泥地、用了50多年的斑驳褪色的家具、早已泛黄的老电器,像是走进老电影的场景,又像在无声地讲述主人生活的单纯与朴素。置身陋室,很难想象64万元捐款就出自这里。被问及捐款的理由时,林老说:“航天人,能工作时要努力,投入全部精力;退休了,我的生活挺好,剩下的钱用不到,我就用捐款这种方式来表达一片心意。”